|
2018-04-26 来源: 阿拉善日报 |
![]() |
![]() |
阿盟新闻![]() |
——探寻蒙古剧《搏克·夏力宾》幕后的故事 4月15日,阿左旗首部蒙古剧《搏克·夏力宾》在金色胡杨音乐厅上演。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演员们的出色表演深深感染了现场观众,赢得掌声阵阵。 蒙古剧《搏克·夏力宾》以阿拉善历史上著名的摔跤手夏力宾的传奇故事为主线,通过蒙古族舞台剧的表现形式,展示了阿拉善多彩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服饰文化及体育文化,反映了阿拉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力搏尔式摔跤的悠久历史和迷人魅力。《搏克·夏力宾》以戏剧形式表现其传奇一生在我盟尚属首次。本期,记者带你走近台前幕后,一起了解该剧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历程。 编剧巴图朝鲁:多次修改终成佳作 记者第一次见到蒙古剧《搏克·夏力宾》的编剧、阿拉善本土作家巴图朝鲁时,他正在跟随演员们一起排练,他笑着告诉记者:“我用文字赋予《搏克·夏力宾》生命,我希望见证它的每一次成功。”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巴图朝鲁已经创作了一个关于夏力宾的舞台剧本。“那时候的剧本并不成熟,也很简单。直到2011年,我在阿左旗档案馆对夏力宾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同时与阿左旗沙力搏尔式摔跤协会主席阿拉腾乌拉交流学习,并对沙力搏尔式摔跤细节以及夏力宾的传说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证,才对这个英雄人物进行了贴近历史的艺术性创作。”巴图朝鲁说。最终,剧本经过3次修改才逐渐完善、丰富起来,同年,该剧本也获得了由内蒙古文联举办的蒙古剧剧本评比二等奖;2012年、2013年荣获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电影、电视剧、戏剧优秀剧本奖。” 2016年,阿左旗旗委、政府再次联系到巴图朝鲁,希望通过夏力宾的故事,充分再现阿拉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体育文化和旅游文化,让观众更直观、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阿拉善。怀着对夏力宾的敬仰,巴图朝鲁没有丝毫犹豫就投入了剧本再创作。一年的时间,蒙古族舞台剧《搏克·夏立宾》经过国家级、自治区级专家、学者的多次研讨、审议后,2017年5月正式进入排演阶段。 《搏克·夏力宾》主要分为《序:牢记组训》、《不惮强御》、《初露锋芒》、《好景不长》、《不测之祸》、《悲欢离合》等6个部分。“其实原剧本共计8幕,但为了将舞台剧控制在90分钟左右,我对剧本进行了精简。思考再三,最终通过保留夏力宾与反派扬登,与爱人斯琴以及与师傅、额吉、王爷、格格等人物之间的感情线为轴线,从而展现他传奇的一生。”巴图朝鲁说。 导演哈斯额尔德尼:要让《搏克·夏力宾》成为阿拉善的文化符号 哈斯额尔德尼是内蒙古电视台的一位资深导演,2017年担任了蒙古剧《搏克·夏力宾》的总导演。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接下这部剧时,他的回答铿锵有力:“因为我是阿拉善人,我能充分体现阿拉善文化。”哈斯额尔德尼将自己对家乡无限的热爱倾注于这部历史、文化题材的舞台剧中,用独具蒙古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观众直观、清晰地了解夏力宾、了解沙力搏尔式摔跤。 “剧本是整个剧的支柱,而演员、配乐、道具、舞美、灯光则让整部剧更加丰富、更具艺术性。” 哈斯额尔德尼说。2017年5月,蒙古剧《搏克·夏力宾》进入选角阶段,许多试镜演员,其中还有内蒙古的优秀表演者,面试时都未能得到导演的认可。“舞台剧对演员的素质要求很高,需要舞蹈、音乐、表演等兼得,更重要的是能充分了解阿拉善和夏力宾的历史背景,所以我把目光聚焦到了阿左旗乌兰牧骑的演员身上。”他说,相信通过综合素质再培训,阿左旗乌兰牧骑的演员们会成功地演绎出这部剧的灵魂。 舞台剧排练中,哈斯额尔德尼对每一场戏都十分严格。他一再强调,主角夏力宾是全剧的中心人物,他善良、孝顺、勇敢、无畏,这些人物性格的塑造一方面需要演员的传达,同时更需要运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让人物性格更加立体、饱满。“在第二幕中,夏力宾在王爷举办的乌日斯摔跤比赛中战胜了同出师门的‘反派’扬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盛气凌人,这就需要通过一个弯腰、伸手扶起扬登的动作展现他的大度。” 他说。 为了让《搏克·夏力宾》成为一部体现阿拉善文化符号的经典剧目,哈斯额尔德尼对剧中的音乐制作、灯光舞美的选用都十分考究。该剧多数台词选用歌剧形式演绎,而在音乐制作方面他们请来了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格·恩和巴雅尔,他不仅拥有较强的音乐素养,更因为他出身于阿拉善,对阿拉善长调、民歌有着深入的了解。而在灯光方面,则邀请曾在2008年参与过奥运会开幕式的灯光团队成员之一的张开广担任,根据剧情的起伏采用冷暖、明暗色调的对比,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主演森格巴特尔:夏立宾的英雄气概是整部剧的灵魂 主演森格巴特尔是阿左旗乌兰牧骑的一位舞蹈演员,他从事舞蹈表演多年。2018年3月25日,即将首演的《搏克·夏力宾》正式进入集中排演阶段,作为夏力宾的扮演者,他不敢有一丝松懈。 “夏力宾是所有蒙古男儿心中的英雄,能得到这次表演的机会,让我既感到荣幸又感到压力倍增。“夏力宾是整个剧本的灵魂人物,为了凸出人物性格,台词是少不了的关键环节之一。主角森格巴特尔拿到的台词有A4纸大小的8页内容,而且剧中60%的台词都需要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并且要配合表情和动作,难度系数相当大。 “时间紧、任务重,白天、晚上连轴排练,而且为了多争取一些与其他演员一起联排的机会,我尽可能地利用休息时间背台词、练习表演技巧,为的就是能让每一次排练都能顺利地进行,尽快培养与各位演员之间的默契。”森格巴特尔笑着说,他对台词的熟悉程度已经能达到准确背出每一句话后面的标点符号。 记者在金色胡杨厅舞台后侧看到,各式各样的舞台道具摆放有序,其中最显眼的是泡沫制成的石头。“传说中夏力宾力气很大,可以举起巨大的石头,但道具石头都采用泡沫制成,质地轻盈,而在舞台上既要表现出石头的沉重感,又要表现手臂、腿部的压迫感,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却又十分考验一个演员的表演功底。”除了要克服道具的困难,森格巴特尔表示最难演绎的还是夏力宾与反派扬登的“对手”戏。“扬登与夏力宾受教于同一个师傅,虽然他曾多次与夏力宾作对,但夏力宾还是以宽阔、包容的心对待他,这种感情就需要通过表情、动作以及语言、语调的起伏来表现。作为主演,只有真正将夏力宾的这种情感深刻地融入自己的血液中,才能真正做到真情流露。”森格巴特尔说。本报记者 史夏濛 相关链接: 夏力宾是阿拉善地区蜚声国内跤坛的摔跤手,也是阿拉善民族体育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在罗布桑多尔济亲王举办的阿拉善旗在“乌日斯”那达慕盛会上,额尔克哈什哈巴格的摔跤手夏力宾力克群雄,夺得全旗摔跤冠军,被誉为“搏克夏力宾”(“夏力宾”又作“沙勒宾”)。他技艺超群,曾游走内外蒙古,名扬蒙古草原,后因摔败皇帝的摔跤手而潜逃流浪,最后客死他乡。 阿拉善民间关于夏力宾的传说轶闻很多,在温都尔勒图、图克木、雅布赖等地至今有他堆放的大石堆、火撑石、石碑等,记载他气力超人的传说。另外各苏木镇都有关于他的许多传说和有关的文物遗迹,比如夏力宾堆垒过的敖包巨石,位于温都尔勒图苏木和腾格里苏木边界处的三块巨大的鼎锅石;位于图克木苏木的井盖石及位于阿左旗孟根苏木的石人,还有相传是以夏力宾的腔骨做水槽饮水的传说等等。夏力宾其人其事以及传说故事、文物古迹的搜集整理,填补了阿拉善蒙古族摔跤文化史的空白,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之一。 |
附件列表 |